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已关闭评论
  • 4,918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优秀建盏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符合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问题。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油滴茶盏的器型很小,玩赏这种瓷器要近距离细细地观赏,不仅要看器型与坯色,更要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有条件时,要与同类作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特别是要在强光下(最好阳光)观赏。具有银色、银兰色、金黄、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这种质感是高品位建盏独有的,具有摄人心魄之美,宋代斗茶就是“取其懊发茶采色也”。而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没有多少变化。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金兔毫,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

斑点的色彩可以作为评价油滴品位的重要依据,从灰色一褐 色一银白色—银蓝色一金黄色一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而且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用数字来描述。对于油滴斑点的形态问题,一般是斑点大的,形状呈卵形的,清晰度高的,疏密恰当的较好。对于高品位的不同色彩的油滴来讲,形态问题显得相对次要,而且不同的鉴赏者有各自的审美理念,更重要在于艺术效果。例如,银蓝色的斑点更具有幽玄的质感,但其清晰度可能比银白色稍差。高品位的油滴建盏,其斑点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所以要从整体评价。

下面笔者就现存的最优秀的三件建窑油滴传世品谈谈个人见解。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图l所示的是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油滴建盏,其釉面斑点的大小、形状与疏密程度恰好,斑点银白色(微灰),很清晰,器形敞口状,口径19.4Z厘米,属大件建盏,盏外聚釉明显,可谓“滴珠大者真”。其釉面特征酷似建窑当地鹤鸽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所以是典型的鹤鸽斑建盏,是非常难得的一件宝物。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图2 是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属国宝级文物的油滴建盏,该盏是典型的建盏束口器型, 釉面斑点大小、形状与分布情况与典型鹤鸽斑比较有差距,但其斑点是银蓝色,斑点表面对光的反射较强, 斑点也清晰,具有神秘感。由于该盏器形内外两面都比较竖直,要烧出典型的鹤鸽斑形态难度也较大,所以从 整体看不比前者逊色。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该盏虽然与典型鸥鸽斑特征有差别,但它仍属于鹤鸽斑盏一类。鹤鸽斑仅是宋代称呼建盏珍品的形象名称,若去严格比对没有现实意义,就象油滴一样,哪一个碗的斑纹真像水面上油珠?而且判断珍品也不能与油珠比对,而要从茶盏本身品质评价。

国宝油滴碗口的金扣与碗本身品质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装饰而已,它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有些较普通的建盏也有金扣。即使某件建盏底足铭有“供御”也不能肯定就是珍品, 因为刻字是在入窑之前,谁能保证出窑后会被选入皇宫? 建盏的品质深藏在作品背后, 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图3 是一件日本所藏的彩色油滴建盏,这件建盏釉面斑点虽然较稀少,而且不够清晰,但也美观,别有姿味。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斑点有明显的紫、绿、蓝等彩色。由于彩色斑纹敏感易变,非常难烧,即使废瓷片都难见到,而这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可谓千载难逢。

上述三件油滴建盏,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明显的差异,既有差异就有优点和不足,其个性也就体现出来。由于油滴斑点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不是靠人工描绘的,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知,斑点是随机分布的,而且其形态与色彩又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所以要想看到一件斑点大小与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点全彩色的达到理想状态的建盏是不可能的。建盏的品质是相对的,永远没有止境, 它的美是通过相互比较去发现的,建盏珍品是从成千上万件建盏中优选出来的,因此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叶氛涤的过程,如果有了一个优异的茶盏,无疑就有了一件出奇制胜的法宝。

反过来,如果某种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漂亮到找不出差异,件件都精美无比,那么说明这种瓷器的釉色很稳定,烧制难度就不大,可以大量生产。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但内行的人未必欣赏, 因为缺乏个性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没有回味的余地,而且数量一多,就不名贵。

美学上把这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美称作“假美”,而深层次的美才是“真美”。如褐色斑纹相对银色斑纹就是浅层次的美, 它的斑纹既不易消失也不会变灰,美观,容易迷惑人;而烧银色斑纹就是对浅层次的美的否定,但要付出巨大的代。

李达:关干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越难烧的釉色, 就越敏感,其个性也就越突出。就像暇变一样,三件存世品差别很大。彩色油滴也是如此,我们从放大图片可以清楚看到,下边是彩色油滴,上边是灰色油滴,天壤之别仅隔分寸之间。外行人看了,觉得灰色斑点很碍眼,不美观,是缺陷;而内行人不这样看,因为它恰好表明彩色油滴的风姿是极难显露出来的,正反映出烧制难度之大。而灰色斑点在这里作为衬托,使彩色斑点更加优美, 更觉可贵,并给人无尽的遐思。那种自然、脱俗、静谧、枯高、简素、幽玄等等这些与茶道精神内涵相符的质感就充分展现出来。正如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说过的一句富含哲理的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珠光的审美观使日本对建盏的珍视延续至今,现代烧制的优秀作品也大都被日本收藏。

难烧的釉色,就是决胜于分寸之间。即使器型很小,优秀的建盏还是极少,在整个宋代烧制的上千万件建盏中,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高品位建盏,笔者估计不会多于数百件,这些建盏才堪称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由于难,它就稀少,就有个性,就耐久,就真美,也就可贵。千百年来,“难能可贵”是艺术史所证实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建盏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窑大师忍受难以计数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斗茶家高度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中日两国乃至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