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大型御用建盏,曾经大规模生产

  • 考古发现:大型御用建盏,曾经大规模生产已关闭评论
  • 6,452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北宋末大型御用建盏的传世完器至今全球未见,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窑址陆续有若干残片出土。

 

刻有文字的建盏中,有一些建盏在底足内刻着北宋的年号。上世纪30~40年代在古物市场上曾出现过至道(宋太宗赵光义,995~997)、明道(仁宗赵祯,1032一l033)款的建盏,上世纪,60~70年代大浩劫期问猛烈的驭动力迫使福建民间秘藏的、底足刻有雍熙(太宗赵光义, 9 84 ~ 9 87 )年号的兔毫建盏展现在人们而前,浩劫之善后又有幸无损使它归隐。

 

此外,还可能有刻天禧(真宗赵恒,1017~102l)和天圣(仁宗赵祯,1023~1031)款的建盏,这些带北宋年号的建盏,早至980晚至1033,先后历时近50年,是最早在中国古陶瓷皿底足内刻帝号的瓷器。然而宋代以来的古籍都不见有它们的记载,博物馆也没有任何公开展出。窑址中至今仍没有它们的完器出土,所以这就成为了陶瓷考古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不解之谜。

 

考古发现:大型御用建盏,曾经大规模生产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供御”、“进盏”款的建盏残片在窑址的出土,寥若晨星,80年代末,池中窑址附近瓷厂龙窑旁边的部分围墙倒塌,修复时在墙基处发现了数以百计的供御、进盏款的残片,同时,在水尾岚(池中窑址旁南浦溪岸)也有发现部分残片已有详细的科学研究.。

 

以往发现的御用建盏残片,其圈足外径一般为40mm左右。这属于中型尺寸的建盏。.1990年以后,陆续发现了少数大尺寸的御用建盏残片.这是十分罕见的,古籍今籍都无记录。

 

考古发现:大型御用建盏,曾经大规模生产

上海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型御用建盏残片数皿较大的发现可以说明,御用建盏是大规模生产的。然而,日前公开展览的传世完器仅有上海博物馆的一只。它是带“进盏”款的。研究残片已知,这类御用建盏有兔毫盏,纯黑盏,油滴盏和白点或黑点鹧鸪斑盏.大量观察证明,“供御”是在生坯上手刻,“进盏”则用戳子趁胎体未干透硬化时压印。

 

考古发现:大型御用建盏,曾经大规模生产

上海博物馆馆藏建盏  宋 高6.1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4厘米

上海博物馆这件盏在底部有“进盏”,说明是进贡到皇宫的作品。黑釉以铁为呈色,福建地区土含铁量高,釉面铁分子达到饱和后会产生析出现象,釉面会出现兔毫、窑变等装饰,这件盏就是兔毫的装饰,类似于兔背上的毫毛。

据此可以估计,由由需要上贡的数量太大,手刻跟不上生产要求,必然要改用戳子压印以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压印显然比手刻进步。由此也可以说明手刻供御建盏的入贡时间应比压印进盏建盏略早。从字迹可知手刻是多人所为,从印字的形状看亦知所用的戳子不止一个。故这类御用建盏非大量生产不致如此。

 

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了一块错刻的“供御”残片,大概当时某个陶工一个碗一个碗地不断刻着供御这两个字,被弄得既单调又精疲力竭。可巧的是,供御二字,第一个单人旁,第二个是双人旁。所以这个陶工整天的工作就是“单人旁’、“双人旁”,然后又“单人旁”地不断重复着刻下去,以致一时稀里糊涂地把这个产品刻了两个“双人旁”,把供字错刻成双人旁,从而给世人留下了这个千古一绝的杰作.然而也附带证明了御用建盏是大规模生产的。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