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陶瓷研究者楼钢就此认为——
建盏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毫无疑问是兔毫盏,然而还有乌金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窑变盏……“建窑器胎土、釉子、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
面对大致相似但又千变万化的建盏,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家楼钢介绍了一个分类方法:“可以将建窑的装饰艺术归结为四大类:点、线、面、变。”
兔毫盏是建盏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产量也最多。兔毫丝形成的机理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在一段时间的冷却后,金属介质结晶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
形成机理与兔毫相同,但是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尚未向下垂流时即冷却。“在古代只靠经验判断,你怎么能拿捏准金属介质刚刚逸出的时间,就立即冷却呢?所以油滴的形成比兔毫更加偶然,也更加珍贵。”楼钢介绍说。
釉面花纹有白色斑点,类似鹧鸪鸟胸部羽毛。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盏的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盏的瓷片几乎见不到。为什么流传至今的建窑鹧鸪斑盏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呢?
一是技术层面上的,因为建窑鹧鸪斑盏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乃是在黑釉盏上先过釉,然后采用点滴铅白成斑点状,再入窑烧制,这样制作的结果是效率很低,要么温度过高铅白融化脱落,要么就生烧而无法附着,所以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鹧鸪斑盏就少之又少了。
第二个原因相对起来可能更为重要,乃是文化层面上的。宋代崇尚理学,崇尚自然,崇尚清简,建窑盏也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但是建窑鹧鸪斑盏则完全是人为添加装饰,与纯简自然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即使在当时,虽然烧造的纵向时间延续很长,但是实际上真正烧制的产品却不多。
建窑的单色盏由浅入深,直至纯黑色,有非常丰富的中间色调,其中最为名贵的就是纯黑色建盏。烧纯黑釉要高温且要求窑内完全呈现无氧气氛。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气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气,因此要烧制纯黑釉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绝大部分都带有暗褐色或者酱色,部分呈蟮鱼黄色,就是因为窑内气氛不容易做到完全无氧。正因为如此,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盏色贵青黑”。青黑就是漆黑,或称“绀黑”。
如果说兔毫丝是人为控制所产生的特殊装饰效果,那么窑变则完全是自然生成,不受任何控制的。窑变的外观千变万化,每一种窑变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曜变”是日本人对特殊窑变建窑盏的称呼,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静嘉堂文库、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有三件曜变盏,盏上带有不规则圆形的斑点,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日本人将这三件建盏定为“国宝”。这一种类属于“变”类。
其次是油滴,再次是银兔毫
建盏中哪类最珍贵?这是每一个接触建盏的人想问的问题。
日本专门著录中国艺术品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2001年,日本共计保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为“国宝”,其中包括八件中国古陶瓷,而在这八件中国古陶瓷中,就有三件是中国宋代的曜变盏,一件是油滴盏,占据了半壁江山。
近年在杭州工地出土的建盏曜变残片,目前已定为国家级文物,价格超七位数。
“现代人看,曜变盏肯定是最珍贵的,接下来依次是鹧鸪斑、油滴、银兔毫。”
楼钢说,“但我猜测宋代人可能不是这样排序,他们可能觉得乌金是第一,因为宋徽宗就点评‘盏色贵青黑’。铁是非常活跃的元素,很容易氧化。在当时的科技下,要制造无氧的环境是非常难的,所以乌金非常珍稀,其次是油滴,再次是银兔毫。”
对于窑变盏、曜变盏,古代窑工是很敬畏的,认为是“窑神爷”发怒的结果,所以往往将其砸碎弃置。“近年来,在一些窑址丢弃的匣钵里发现了极少数的带有局部七彩曜变斑纹的标本,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