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经孙建兴老师授权摘自其新作《建窑系列建盏恢复研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陶瓷,一种神奇的器物,以泥为坯,以胎为体,以釉为衣,以韵为魂,经艺人慧心巧手,塑形、拉坯、修坯、上釉,再经千度高温熔炼,终而化蛹为蝶,变泥为瓷。
山中挑,碓中敲,水里淘,火中烧,一场粹火的历练,一次惊心的捏造,一个思想的塑型,最后定格陶风瓷韵的魅力。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是泥土在烈火的高温淬炼下的华丽转身。
在中国陶瓷泥发展史上,建盏无疑是瓷器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古拙、厚重,有如一朵黑玉金香,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姹紫嫣红,但却鹤然独立,耐人寻味,亦如一壶陈年老茶,有着别样的味道。
每个时代釉每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唐人追求富贵雍容,显示七包容开放的心胸格局;宋人以儒雅内敛为风尚,器物亦显示出自然、朴素的内省姿态。
宋代是一个文化环境相对自由、经济生活比较殷实的时代,文人墨客以诗词唱和、书画茶艺、参禅悟道为雅事,精神追求更趋向内在、精微,这在建盏的造型、纹饰中可见一二。
建盏的造型和颜色相对简单,多为撇口或束口、绀黑,看上去毫无多人之处,反而有笨拙粗糙之感。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咂,则变化万千,耐人寻味。那漂浮幻变的油滴,纤细如丝的兔毫,荀兰斑斓的曜变天目。都乃天地之造化,绝非仅凭人力所能为。此等天地人合造之神品,也自然传递出浩瀚宇宙无以言说的神秘,这也是建盏最内在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建盏的外在美学,归纳起来可表现为点、线、面、变四个方面。点即指建盏上各类点状的斑纹,诸如油滴斑和鹧鸪斑。星油滴或如夜空中闪耀的群星,光芒璀璨,引人无限遐想;或如雨落纱窗留下的串串珠玉,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令人陶醉;鹧鸪斑则如这谷鸟的羽衣纹式,铺排有序,又层层叠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孙建兴作品 银兔毫
这些斑纹是如何形成的?从形而上的文化层面分析,当然是土与火的自然造化所成。但如果从形而下的科学角度分析,当然依亦有据可循,因为建盏瓷土含铁性高,在烧制过程中,胎釉中富含的金属离子便被析出,形成各种不同的斑纹。但是每种斑纹的具体成因又稍有不同,如星油滴系在高温中铁离子正在析出时器物瞬间遇冷而产生的;油滴鹧鸪斑,是高温时铁离子浮游在釉面上,通过保温液相分离,小斑点聚合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斑点。
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甚至在一个小斑点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有很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鹧鸪斑的形成机理极为复杂,需要特别的釉料配方以提高铁的含量,并在金属离子析出之后缓慢降温,使其慢速冷凝,形成椭圆形形状。科学分析宗师显得有些枯燥,在烧制过程中,其中复杂的变化和脱胎换骨的升华之美,确实非科学术语所能描摹,非借用艺术想象不可抵达。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这样评价建盏:“盏色贵青黑。”青黑即一种漆黑的颜色,或称“绀黑”,这种纯粹的黑色是很难达到的效果,因为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密闭无法达到无氧程度,在有氧气流入的情况下,要烧制出纯黑釉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在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绝大部分都带有暗褐色或酱色,部分呈鳝鱼黄色,就是因为窑内无法做到完全无氧。
热烈祝贺孙建兴老师新书《建窑系列建盏恢复研究》正式发行,图文并茂的阐述了关于建盏的许多专业知识,建盏爱好者们值得珍藏!建窑瓷釉面多素色,颜色单一,其变化只在釉色的变化上,即使在比较简一的釉色上,也有细微的层次变化,有着非常丰富的中间色调,简单中有丰富,粗狂中见精微。这种中的变化即是指各种窑变。油滴斑、兔毫、纯黑釉盏就是各种窑变的产物。完全是浑然天成的,千变万化,每一种窑变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是可遇不可求的。
建窑的工艺非常独特,建窑瓷器的美也非常独特,欣赏建窑瓷器,并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内涵与气质。
所谓功夫在诗外,从外形到精神,从有相到无相,那就算建盏的禅意美学,抓住了这一点,才抓住了建盏美的核心所在。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