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建窑的兴衰与宋代审美密切相关。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士大夫阶层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又厌倦市民趣味的“俗气”,宋代文人面临市民文化的巨大压力,极力提倡士人的雅趣,文人的韵味。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追求的高雅的艺术境界。
苏轼所言
正与禅宗理路相通,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审美心境。
建盏的美用它来描述再妙不过。而茶的秉性也恰是淡而味深。
对于不同层次的形与色构成的美,需要不同层次的眼光去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刚入门者对于建盏工艺理解不深,可能会将(自然形成的)鹧鸪斑与(人工二次上釉)的黑釉白斑来比大小,比白度,比清晰度等,这眼光就错“层”了,而且是好几层。
这两种斑纹的物质与形成过程完全不同,其品质和艺术效果有天壤之别。
美不单取决于形与色。
就象梅与牡丹,梅花开在严冬,形与色(外貌华丽程度)不如牡丹花,有人赞美梅,其意不在于梅花的花朵大小或色彩,而在于梅凌冬傲雪的气质、意境和神韵。
所以形与色的美,只是表面浅层次的美,深层次的美是韵味美,是超越形与色的美。这好比一个人,除了貌美,更重要的是品质美,而最感动人的是精神美。
深层次釉色与美有关的许多因素,正是在形与色“隐”的状况下构成的,没有隐,就没有变化,也就没有韵味,没有内涵。例如,黑釉中鹧鸪斑存在清晰与不清晰,就有了深邃感,立体感。形与色不张扬,就简素。
斑点表面的毛刺宛如静谧的夜空中星星在闪烁,静中有动,日本也称星建盏。
(建盏釉面通常伴随着气孔)布满釉面的气孔告诉人们,寂静的“星空”正进行着激变。
灰斑衬银斑,贵与贱、润与涩相谐,使银斑更显得珍贵和枯高。银蓝色斑似隐似现,不显露,幽玄神秘,在阳光下,会反射出摄人心魄的冥冥幽光……
黑釉本身,也是道的一种,表面漆黑似乎空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滋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吞噬。
越深层次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收敛越隐,而蕴藏的“活力”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所描述:
由于建盏的烧成处于众多缺陷的包围中,一件没有丁点缺陷而斑纹效果很优的建盏几乎难觅。
对于高品位建盏的某些缺陷,要宽容,随缘不执。
要有
的审美心态。
如国宝曜变甚至都有脱釉缺陷,如果光看表面,可能就成了废品,而它的美藏在深处。这与老子讲的
的道理相同。
所以深层次的美,需要深层次的眼力和审美心境。否则,会被表面现象所障。
其实,也正是这些缺陷或不足存在,记录着宋代窑匠挑战的极限,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高难度艺术品。
日本久松真一先生(1889—1980)以禅的理论为基础,将禅艺术的性格归纳为七个特点:
这与建盏深层次釉色的质感不谋而合。这是巧合吗?不!这是物的秉性与道佛思想在深层交汇的一个例证,是科学,艺术,哲学在深层聚会的一个缩影。
其根源是:不稳定,变数多,落差大。其精髓是:隐中富有活力。宋代茶家选择建盏,是中国文化进取精神的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艺术在迭宕起伏的艰难历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生生不息,顽强推进。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迅速扩展和文化变革,建盏这一蕴藏巨大潜力的民族艺术必将崛起,并勃发出新的辉煌。
本文节选自李达文章《建盏鉴赏》,有调整与加注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