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为了宋徽宗的这句诗,建盏匠人詹桂溪投入20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建阳建盏的传统烧制技艺。火与土如何能达到完美的结合?追求宋代匠人的烧制工艺,从原料到烧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苛求与每道工序,力求完美。
选用建阳当地水吉特产的富含铁元素的红壤土,经过了传统的粉碎、淘洗、压滤、陈腐等复杂工序。历时一年时间才方可使用。时间,是最好的磨炼,欲速则不达。
特产与建阳山脉的矿釉断层,是建盏釉料的上好材料,但不是每座山的釉矿都能够完美烧制建盏作品,匠人詹桂溪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查找资料,化验成分,万里挑一出适合传统龙窑烧制的高温釉矿。经过了不断的研磨,调配出传统釉料施于坯体之上。
传承的本质在于传统,建盏器型上的完美追求,匠人詹桂溪通过收藏的万件建盏传统作品,传承了宋代建盏的丰富器型,通过手工拉坯的传统工艺,完美复原了建阳建盏器型之美。同时,在传统龙窑内创新了大型建盏作品,创新了从古至今建盏大器型无法烧制的工艺难题。
修坯,考验的匠人詹桂溪的耐心,每个盏手工拉制后都需要把圈足和水线修饰,没有耐心和经验是完成不了这道工序的,器型之美,比例大小,靠的就是手上一把小小的修坯刀的技艺。
传统就是匠人詹桂溪的追求,纵观他收藏的万余件宋代建盏作品,底部款识全部手工刻制,于是乎他所有传统龙窑柴烧作品全部采用手工篆刻底款,通过建本大师精湛的刀法,一笔一划的刻制出来。同时也印证了建盏独一无二的特性,每个盏都是独一无二的篆刻。
建盏的施釉采用的是浸釉法施釉。是无法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操作,每个手工拉坯盏的大小,每个手工拉坯盏的厚薄,都考量着匠人詹桂溪施釉的技巧,釉厚了,粘窑了,釉薄了,不出析晶纹理。每件作品都完全靠他的把握。完全没有标准化的时间需要浸釉多少时间,完全靠的是经验的掌握。
如果说以上都是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装窑则是对匠人詹桂溪体力和经验的最大考验,传统龙窑30米长度,一窑能够装入15000件大小建盏作品,每个建盏作品都必须装入专用的匣钵内。窑内1.8米高,空间有限,活动受限。而且每个作品装入窑内的位置非常的讲究,什么位置在烧制时候是什么温度,匠人詹桂溪已经熟记于心,可以说每个盏在窑内位置他装好后就一目了然,全然都是辛苦历练的经验。
传统龙窑点火有着非常隆重的仪式,匠人詹桂溪也不例外,土地公的地气配合,窑神的帮忙,一窑作品的好坏需要他们的帮助和眷恋。一旦点火,15000余件作品的成败就考验着这烧制的72小时时间。开弓没有回头箭,点火后,匠人詹桂溪72小时不眠不休的盯着窑火。温度的控制,添柴的快慢,全部由他发号施令,窑火的色温,他一眼就能够分辨,建盏的烧制,温度范围很窄,1360度,高了,过火不出析晶效果;低了建盏烧不熟。同时根据他装窑的作品大小,还需要控制高温的时间,没有执着的匠心的无法完成这复杂的工程。
通过窑火72小时的历炼,之后的5天时间对于匠人詹桂溪是折磨的阶段,前期的准备、中期的烧制,辛苦早已抛之脑后,时间对于他如流水一般飞逝。但在降温过程中,剩下的时间对于他,就如是度日如年,一种煎熬,一种折磨。降温过程就真正考验了一个匠人的耐心。降温不到,窑内作品遇到冷空气瞬间开裂,炸了,匠人詹桂溪也遇到过,他曾经想迫不及待的出窑作品,没有想到所有作品都毁于一旦,那种滋味,只有他个中感受。
经过了自然的降温,出窑对于匠人詹桂溪是最为兴奋的事。砸开窑门,作品的好坏即将呈现在眼前。之前的辛苦与等待所有都是值得的。同时,他还要记录好所有位置出窑作品的变化,为以后的烧窑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窑15000余件大小建盏作品,能够出现让匠人詹桂溪满意的500件作品,对于匠人詹桂溪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的高兴,执着的追求着建盏艺术的魅力,是他毕生的心愿。
传统需要传承、艺术需要匠心。在当今物质商品社会,缺少的就是詹桂溪这种执着的匠人,为了追求建盏艺术的传统和开创建盏艺术的创新,不懈努力。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